是什么让我们掉队了?

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当我们的IT部门刚从“聚焦核心竞争力,外包非核心业务”的现代企业改革实践中缓一口气,享受着外包团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发展成果的时候,一个新问题——“企业数字化转型谁来承担具体推进工作?”就像一支长鞭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云端抽下来,打在脸上PIA PIA作响,疼!

当然,这肯定只是个例。我所服务的这家企业,信息化发展从90年代初开始,已近30载,回头来看这段历程,信息化的状态从无—有—大—弱,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几乎吻合,深深的苦笑。

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来临,信息化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应该从“大”到“强”才对,怎么就直接变“弱”,似乎走到头了呢?我想捋一捋这个从“有”到“大”再到“弱”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在什么地方掉队了。

前20载的时间,业务的快速成长裹挟着产能的野蛮扩张,企业对产品生产质量、成本、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手工化管理显然无法满足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一把手亲自督导、真诚激励,各业务条线管理信息化开展如火如荼,企业信息化团队与业务团队以厂为家,与外部供应商共同摸爬滚打,帮着一线提升自动化设备信息指令输入效率、远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各类异常,解决交接班统会核难题,公开透明绩效管理等等,精益管理要求持续进步,MES、SPC、EM等信息化系统也持续做大,企业信息化水平勇立潮头,信息化团队“抬着头”在企业、行业内部持续输出价值。

近10载,如前所述,信息化团队的境况开始了这个滑落的进程,原因很多。一方面,一线业务的信息化进入了平稳期,我们逻辑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信息化不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部门是花钱的部门,不是挣钱的部门”的观念开始占据主流,导致企业前线的信息化部门被撤销,团队几番被合并后身心都被边缘化,职业倦怠在接下来的这10年不断增加,不进则退;另一方面,IT技术日新月异,国企岗位编制的约束以及职业发展跑道的单一导致信息化团队年龄结构失衡,团队自身技能跟不上,结果是慢进亦退。

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新档口,我们吃着自己种下的果子,前期业务主导的信息化由于缺乏标准化,加上近10年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没有持续的强有力的背书导致效果不理想,如今跨系统的数据综合利用变得非常艰难,数据驱动业务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过多年的外包,我们用不断变化的业务为外包团队培养一波又一波的综合性“项目经理”,自己的信息化团队“低着头”当着项目“二传手”,企业内部严重缺乏能够系统思考和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能力。管理不重视、技术缺能力,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高大上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范式演进都是空谈。

回头再看,是不是从我们认为“信息化不是我们传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我们就开始掉队了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